文字
词语释义
含义:文字和语言等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有渊源的历史沿革。
基本解释
(1) 交流信息的工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writing]∶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written language]∶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documents]∶文书;公文,行文字
(5) [secret letter]∶密信
得此文字
引证详解
1、文。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2、字记录的书面语。
唐·孟郊《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元·刘祁《归潜志》卷八:“雷 则云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规。”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考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3、字记录词和句子。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
4、公文;案卷。
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
《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
《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韩王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
《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钱大尹看罢,即时教押下一箇所属去处,叫将山前行山定来。当时山定承了这件文字。”
5、奏疏或札子。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熙宁初议新法,中外惶骇,韩魏公有文字到朝廷,裕陵之意稍疑。”
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韩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临,后上殿独对,谓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须进呈,说破只莫泄。”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7-11-17
历史浏览:4553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