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请选择:
策论
基本信息
【词目】策论
【拼音】cè lùn
【注音】ㄘㄜˋ ㄌㄨㄣˋ
基本概念
策论[discourse on polities;a type of essay in feudal China]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宋金科举制度。曾用以取士。《宋史·冯拯传》:“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拯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金史·章宗纪三》:“会试,取策论、词赋、经义,不得过六百人。”清康熙年间取士,曾改试策论,不久废;到光绪季年,凡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不久亦废。
策,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成为“策问”,也简称为“策”,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后汉书·边韶传》:“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
策论的特点
策论的特点: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
分条析理,解纷排难,于立谈之间树声望。要赢得更多的人对你注意,对你赏识,对你赞许,想与你交往,那就多写自己的观点,一事一议,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观点,简洁而有力,犀利而练达。
当然,不要担心观点会引起争议,不要担心有人跟贴乱骂,越能够引起争议、引发讨论的文章,越能够加速你的成名。
策论的作用
人们总是把古代的科举视作八股文的考场,以偏带全,认为那就是不可取的老传统。
其实不然,在古代,朝廷开科选士,向来以“策论”作为主攻,文采飞逸者更好,但你的见解独到,才是上上之选,皇帝就当时的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出题,由考生对答,这就是对策。譬如:皇帝问你,如何征服西夏,你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策论做得好,马上就可以外放做官,或者进入翰林培养。
反观我们的高考制度,一直是以“掉书袋”为中心,考试的内容,无不是以你记住了书里的多少内容作为考试的依据,“论”一直以来,都没有被重视。反观古代,士子聚会、将官言事、百官奏折、朝廷议政,无不是言来论去,讨论为纲,谈天论地,以见解评高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是建立在《贞观政要》诸位官员的经邦论道、极而言之的基础之上,古有“一言兴邦”,正是此理。
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你也不能说他就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识解,他们往往也有其可取之处,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出处与详解
策论指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宋·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 嘉祐 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
《金史·选举志一》:“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
《金史·选举志》:“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
明·张宁 《方洲杂言》:“公以予策论颇优,而经书义不及彼卷,遂以 彭华 为首。”
清·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旧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试士不用八股时文,用策论制,分二场。”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3次
最近更新:2017-11-18
历史浏览:3933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