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
母鸭从开始产蛋直至淘汰,均称产蛋鸭。一般蛋用型麻鸭的利用期约350天左右(150-500日龄),称为第一个产蛋年;也有经换羽休整后,再利用第二年、第三年的,但其生产性能逐年下降,不宜留用。
公鸭一般在100日龄左右有性行为表现,但性成熟约在150日龄前后。故留种交配,大都用5月龄以上的公鸭,种公鸭只利用1年(实际上是一个配种期)。
公母鸭从性成熟开始,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公鸭要交尾配种,母鸭要产蛋繁殖,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已经基本结束,其一切活动都环绕“繁殖”这个中心,各项饲养管理工作也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尽一切可能去创造一个能够连续高产稳产的环境和条件,去获得高质量的种蛋。
生理特点和要求
产蛋鸭胆大
与青年鸭时期相比,开产以后,胆子逐渐大起来,敢接近陌生人。
食量大,食欲好
无论是圈养或放牧饲养,产蛋鸭(尤其高产鸭)最勤于觅食,早晨醒得早,出舍后四外觅食,放牧时到处觅食,喂料时最先响应,踊跃抢食,下午收牧或入舍时,虽已吃得很饱了,但还想吃,总是走在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牧区。
性情温顺,喜欢离群
开产以后的鸭子,性情变得温顺起来,进鸭舍后就独个儿伏下,安静地休息,不乱跑乱叫,放牧出去,喜欢单独活动。
饲料要求高
由于连续产蛋,消耗的营养物质特别多,如每天产一个蛋,蛋重按65g计算,则需要粗蛋白质8.75g(按全蛋含粗蛋白质13.5%计算)、粗脂肪9.43g(按粗脂肪含量占全蛋的14.5%计算)。此外,还需要大量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饲料中营养物质不全面,或缺乏某几种元素,则产蛋量下降,如蛋数减少,产蛋时间推迟,蛋壳粗糙或鸭体重下降,羽毛松乱,食欲不振,反应迟钝,怕下水等。所以,产蛋鸭要求质量较高的饲料。
环境安静,生活有规律
鸭子产蛋在正常情况下,都在深夜1~2时,此时夜深人静,没有任何吵扰,最适合鸭类繁殖后代的特殊要求。如在此时突然停止光照(停电或煤油灯被风吹灭)或有人走近,则要引起骚乱,出现惊群,影响产蛋。除产蛋时间以外的其它时间,操作规程和饲养环境也要尽量保持稳定,不许外人随便进出鸭舍,避免各种鸟兽动物在舍内窜进窜出。在管理制度上,何时放鸭,何时喂料,何时休息,都按一定次序严格执行,如改变喂料餐数,大幅度调整饲料品种,都会影起鸭子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减产或停产。
影响产蛋的因素
品种
品种是取得高产的先决条件,产蛋率的高低,产蛋周期的长短,产蛋持续性的强弱以及蛋的大小,都与品种有密切的关系。如能选择一个优良的品种饲养,产蛋量可以几成,甚至成倍提高,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如何根据自己的饲养条件和管理技术,选择适于本地饲养的高产品种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
营养因素
进入产蛋期以后,蛋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比以前任何阶段都高,除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大量由于产蛋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能量、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必须充分供应。否则将影响产蛋率。
要达到持续高产的水平,除品种是先天因素外,日粮中营养物质是否全面和平衡,数量能否满足需要,这是保持高产稳产的必需条件。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较复杂,对产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1、光照:对蛋鸭来说光照时间的长短与产蛋关系也很大。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滤泡的成熟排卵。所以在培育期内,控制光照时间,目的是防止青年鸭过于早熟;即将进入产蛋期时,要逐步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目的是促进卵巢的发育,达到适时开产,进入产蛋高峰期后,要稳定光照制度(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目的是保持连续高产。产蛋期的光照强度以5~8勒克斯为宜如灯泡高度离地2米,一般每平方米鸭舍按1.3~1.5瓦特计算,大约18平方米的鸭舍装一盏25w的灯泡。实际使用时通常不用60w以上的灯泡,因为大灯泡光线分布不匀、费电。日光灯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也不使用。灯泡必须加罩,使光线照到鸭的身上,而不是照着天花板。鸭舍灰尘多,灯泡要经常擦拭,保持清洁,以免蒙上灰尘,影响亮度。
光照效果,一般需要7~10天才能显示出来,故在产蛋期内,不能因为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突然增加光照时数或提高光照强度。一般每次增加量不超过1小时,增加后要稳定5~7天。
进入产蛋期的光照原则是:只宜逐渐延长,直至达到每昼夜光照16~17小时,不可忽照忽停,忽早忽晚,光照强度不可时强时弱,只许渐强,否则将使产蛋鸭的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影响产蛋率。
合理的光照制度,能使青年鸭适时开产,使产蛋鸭提高产蛋量;不合理的光照制度,会使青年鸭的性成熟提前或推迟,使产蛋鸭减产停产,甚至造成换羽。
2、温度:产蛋鸭最适宜的温度是13~20℃,此时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都处在最佳状态。因此,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特别要做好冬季的防风保温工作,提供理想的产蛋环境温度,以获得最高的产蛋率。
健康因素
没有健康的机体不可能高产。因此,在培育青年鸭的阶段,就要把主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做好,进入产蛋期后,搞好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增加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才能保持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8-01-17
历史浏览:3638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