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简述
硬骨鱼纲鮨科鱼分为三科:温带鲈鱼科,其中加拿大产4种,即美洲石鲈、金眼鲈、条纹石鲈和多锯鲈;太阳鱼科,其中加拿大产12种,包括黑鲈、岩鲈和小口黑鲈等;海鲈科,其中加拿大产3种,即黄鳍鲈、海鲈和雪鲈。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某些品种并不叫鲈鱼,钓鱼者还常用此名来称其他类鱼。温带鲈鱼科鲈鱼生活于加拿大东部海水、微咸水和淡水中,其中条纹石鲈经引种已开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沿岸生活,与太阳鱼科鲈鱼类似,口中有齿,鳍呈刺状,一般有1条鳃盖鳍,2条背鳍,其中软鳍条背鳍与刺状背鳍分离。该科鱼种一般用于垂钓,较少进行商业性捕捞。太阳鱼科鲈鱼多见于南部淡水湖泊和温暖且流速缓慢的溪流中,其原产地为东部水域,后引种于太平洋水域,口中有排齿,生连续背鳍,鳞片有栉齿边,以昆虫、淡水螯虾和其他鱼种为食。其中黑鲈和小口黑鲈为加拿大重要的水产鱼种。海鲈科鱼种多见于大西洋沿岸,目前,人们对其所知甚少,其中黄鳍鲈鱼最近才在加拿大水域被发现。
外形特征
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
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
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平直。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
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9枚,背鳍、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
鲈鱼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生活习性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东海、渤海较多。
其他品种
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远方来的新品种
大口黑鲈原产美国,是一种淡水鱼类。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鲈鱼的替代品种引入国内。市场上所见到的淡水鲈鱼,多数是这个品种。
体表淡黄绿色,背部黑绿色,其辨认标志是身体两侧中间各有一条黑色横纹,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鳍。
别称:加州鲈鱼
英文名:bass
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横切面为椭圆形。体高与体长比为1:3.5—4.2,头长与体长比为1:3.2~3.4。
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吻长,口上位,口裂大而宽,为斜裂,超过眼后缘,颌能伸缩。颌骨、腭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状齿,多而细小,大小一致。
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小栉鳞,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体侧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腹部灰白。
第一背鳍9根硬棘,第二背鳍12~13根鳍条,臀鳍3根硬棘,10~12根鳍条,腹鳍1根硬棘,5根鳍条。
已知养殖最大个体长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长82.7厘米,重10.1公斤
自然分布
自然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
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广泛养殖,部分地区在水库等半开放水域放流鱼苗,从而进入自然水体。根据钓鱼论坛中垂钓爱好者们的反馈,中国大陆南至广东,北到辽宁的自然水体中,都有大口黑鲈的野外种群存在。
作为引入物种,其生态影响尚未得到评估。
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大口黑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静水环境,如湖泊、水库的浅水区(1到3米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丛中。
不耐低温,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溶氧量要求每升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
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
食性
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成鱼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
当水质良好、水温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
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一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全长达5—6厘米时,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当饲料不足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在适宜环境下,摄食极为旺盛。冬季和产卵期摄食量减少。当水温过低,池水过于混浊或水面风浪较大时,常会停止摄食。
繁殖
1周年以上性成熟。2~7月间产卵,4月为产卵盛期。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26℃,以20—24℃为好。初重1公斤的雌鱼怀卵4—10万粒,为多次产卵型,每次产卵2000—10000粒。
平时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
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产卵前,雄鱼在池边周围较浅水处用水草或根茎筑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径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处,雄鱼筑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受精卵略带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刚孵出的鱼苗体近白色半透明,全长7—8毫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后即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以后摄食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个月内的鱼苗仍集群受到雄亲鱼的保护。
河鲈
河鲈——生物学上的鲈鱼
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河鲈才能被直接称为“鲈鱼”。
在国内,河鲈只在新疆有自然分布种群。
因为其身体两侧各有五道黑色的竖纹,所以俗称“五道黑”。
别称:赤鲈、五道黑
外形特征
体黄绿色,体侧具5-9条黑色竖带,盆腔及臀鳍黄色至红色,腹部白色;体长可达60厘米。
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
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均有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许多小锯齿,后鳃盖骨后缘有1根刺。
两背鳍略分离,第一背鳍灰色,后部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黄绿色。第一背鳍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长;第2背鳍为3根硬刺和13根软鳍条,以第1、2根鳍条最长。
胸鳍浅黄色,侧位而较低。
腹鳍、臀鳍及尾鳍为橘黄色。腹鳍胸位;臀鳍硬棘2枚,软条7-10枚;尾鳍浅叉形,两叶末端圆。
生活习性
河鲈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适宜的生长水温在18℃~24℃,易集群,夜视力极强。
种群:
分为两个类群:一个种群生活于沿岸浅水区,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较小,生长也慢;另一个种群栖居于深水区,以小型鱼类为食,个体大些,生长较快,三冬龄可达成熟,最大个体可达500mm。
食性:
凶猛肉食性鱼类,习惯在黄昏及清晨觅食,以袭击方式捕食小鱼、小虾。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40毫米时,则开始捕食小型鱼类,有时亦食些水生昆虫和甲壳类。河鲈在夏季摄食比冬季为旺,产卵时期通常停止摄食。
性成熟的亲鱼平均为5冬龄,早春解冻后,水温达7~8℃时,即在水势平稳的场所进行繁殖,繁殖前会作短暂洄游。
松江四鳃鲈
别称:四鳃鲈鱼、松江鲈鱼、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与人工保护
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面临威胁
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已很少见。
保护措施
东北鸭绿江流域
随着鸭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殖放流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松江鲈鱼数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辽宁丹东渔政处为维护增殖放流成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松江鲈鱼保护工作,坚决打击各种破坏这一珍贵物种资源的行为。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水生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松江鲈鱼的意义及相关的科普知识。同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监督,提高公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鸭绿江下游重点水域的检查力度,采取陆地巡查、水上清理、放流水域重点巡查等措施,坚决清理地笼子等对松江鲈鱼种群危害极大的非法渔具,加强与工商部门的配合,加大对码头、集贸市场等场所的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贩卖松江鲈鱼的行为,对于查获的松江鲈鱼及时进行放生。上半年,共查获地笼子400余延长米,放生松江鲈鱼800余尾。
尖吻鲈
别称:金目鲈、盲鰽
外形特征
尖吻鲈体延长,稍侧扁。背、腹面皆钝圆,以背面弧状弯曲较大。吻尖而短。眼中等大,前侧上位。口中等大,微倾斜,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眼眶后缘下方。鳃盖骨有一扁平小棘。二背鳍基部相连,第一背鳍具7~8硬棘,第二背鳍11~12软条。体色上侧部为茶褐色,下侧部为银白色。尾鳍呈圆形。体青灰色,吻背面及眼间隔棕褐色。胸鳍无色。其他各鳍灰褐色。
自然分布
分布在在非洲的河系以及亚洲和澳大利亚的沿海及河口。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在发展尖吻鲈的养殖。1975年泰国尖吻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后,推广养殖,已成为世界是那个尖吻鲈养殖和苗种生产的主要国家。海南、深圳及中山等地进行养殖。
生活习性
温热带近岸鱼类。中国、东南亚、印度及澳洲北部均有分布。生活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在沿海水域栖息和觅食,喜缓缓而流的清水。
食性
肉食性鱼类,体长1~10cm尖吻鲈,胃内20%浮游植物,其余为小鱼虾。较大者为肉食性,70%为虾,30%为小鱼。
大眼狮鲈
1996~2004年连续多年从加拿大引进大眼狮鲈发眼卵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试验,已完全掌握了大眼狮鲈鱼卵孵化、夏花培育、池塘养殖等技术。2004年已人工繁殖试验成功,这标志着生长于北美洲的大眼狮鲈鱼已在我国安家落户,并为我国池塘养殖增添了又一名优新品种。
价值
营养价值
鲈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还含有维生素B2、烟酸和微量的维生素B1、磷、铁等物质。
鲈鱼能补肝肾、健脾胃、化痰止咳,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可以治胎动不安、产后少乳等症。准妈妈和产后妇女吃鲈鱼,既可补身,又不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另外,鲈鱼血中含有较多的铜元素,铜是维持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并参与数种物质代谢的关键酶功能发挥的不可缺少的矿物质。
食用价值
1.鲈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钙、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2.鲈鱼还可治胎动不安、产生少乳等症,准妈妈和产生妇女吃鲈鱼是一种既补身、又不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的营养食物,是健身补血、健脾益气和益体安康的佳品,鲈鱼多为清蒸以保持营养价值。
3.鲈鱼血中还有较多的铜元素,铜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的功能并参与数种物质代谢的关键酶的功能发挥,铜元素缺乏的人可食用鲈鱼来补充。
观赏价值
鲈鱼虽小,名气颇大。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细捣橙荠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当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对松江鲈鱼作了尽情的赞美。
学术价值
生态影响
鱼的生化标志物系统的不同组分对不同种类的污染胁迫响应有明显差异,基于PCA和生化标志物系统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区分不同污染因子的作用,在海洋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性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渔业养殖
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
地塘建造
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同时配备1~2台1.5KW 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海水养殖
池塘面积以3300~6600㎡为宜,水深2m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有较好的进排水设施,交通方便。放养前需干池清淤、平整护坡,每公顷用生石灰750~1050kg,保持池水10~20cm,浸浆泼洒。7天后加水至1m深,为使水质保持良好状态,可一次施用二铵75kg/h㎡,两天后池水变为油绿色即可放养。
苗种培育
淡水苗种
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1.5~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种生长快,个体大,可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经济效益。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2万尾,要经常对池塘冲水增氧。下池第2 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慢慢将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浮性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暂养期间每周用0.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5克、土霉素3 克、维生素C1克,每天拌饲投喂一次,连服3天。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6厘米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海水苗种
鲈鱼苗种当前多为海捕,春季海捕苗种约为2.5~4cm,经捕捞转运操作鱼体会有不同程度受伤,为提高养殖成活率,可先进行中间暂养。暂养方式以养殖池中架设40目网箱比较方便。每立方米水体暂养苗种2000~3000尾,用1×10-6~2×10-6氯霉素拨洒消毒,待摄食鱼糜后呋喃唑酮。前10天投喂卤虫幼体或海淡水技角类,桡足类,而后投喂新鲜鱼糜。鱼种培养至10cm左右,按1.5尾/㎡投入养成池中。
病害防治
1.眼球白烛症
症状:多见于春夏鱼种阶段。眼球出现白点,逐渐扩大遮盖整个眼球,严重者眼球突出脱落。此病可由饵料不新鲜、维生素缺乏而引起。
防治:更新养殖水体,投喂新鲜饵料、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尤其添加B)。
2.水霉病
症状:鱼体出现絮状细菌,病鱼浮上水面慢游,食欲不振,消瘦死亡,多数为鱼体受伤后感染所致。
防治:更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以6×10-6的孔雀石绿药溶5~10min。
3.皮肤溃烂病
症状:以高温季节多见。鱼体局部脱鳞,充血溃烂。多因鱼体受伤引起细菌感染所致,病鱼食欲不振,上浮慢游,消瘦死亡。
防治:以20×10-6加氯霉素(或呋喃西林)药浴4~5h。
4.肠炎病
症状:病鱼腹胀肛门红肿、有黄色粘液流出,鱼消瘦、食欲不振、重症者死亡。由饵料变质和饵料食脂高引起。
防治:以0.1%的添加量配制呋喃唑酮药饵,连续投喂5~7天。
5.鱼虱病
症状:鱼体寄生鱼虱,病鱼犯游不安,靠池壁摩擦,重者鱼体消瘦死亡。
防治: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25×10-6~0.3×10-6,隔3天再施药一次,一般两次用药可治愈,也可用纯淡水浸浴2~3分钟,鱼虱也可自行脱落。
6、黑体病
病原:不明。
症状:病鱼身体黑瘦,不摄食,反应迟钝,常游离于水体表面。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4~6月份,体长1Ocm以下的苗种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尚无有效防治方法。应加强苗种检疫,病鱼及时隔离、销毁。
历史典故
莼鲈之思
西晋八王之乱时,出仕洛阳的吴郡张翰以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为借口,远离了洛阳的是非之地。后来成为文人们借以表达自己出仕报国和消极避世的两种矛盾心理时常用的典故。
《世说新语.说鉴》、《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令张翰弃官而返乡的这道苏浙佳肴,就是“莼羹鲈脍”。鲈鱼产于近海,味道鲜美;莼菜者,多年生水草也。张翰系西晋文学家,江苏吴县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竟辞官归家,足见美食与乡愁的渊源了!
另外辛弃疾的词中曾多次以鲈鱼和莼菜来形容自己矛盾的心理,有许多名篇中有此典故。
江上渔者
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做诗文《江上渔者》,就是有关松江鲈鱼的: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民间传说
吕洞宾朱砂点四鳃:关于四鳃鲈四鳃的来源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桥旁饭馆喝酒,一盘塘鳢鱼,他吃得津津有味,但总觉得腥味太重,肉质太粗。他问店主这叫何鱼?店主如实告诉了他,他还要见见活鱼,店主从后厨用盘子托了6条活鱼来,吕洞宾一看觉得此鱼好生丑陋,便一时兴起,要来了一支毛笔和一碟朱砂,饱醮笔端,往鱼的两颊上描了条纹,又在两鳃的鳃孔前各画两个红色腮状。他将鱼买下后,放生在秀野桥下,这6条被放生的塘鳢鱼传为变成了四鳃鲈鱼,成为鲈的最早祖先。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3次
最近更新:2018-01-17
历史浏览:4189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