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
外形特征
刀鱼从头向尾部逐渐变细,腹部圆润,上颔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80条,体长可达26厘米,体长、身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一般体长18~25厘米、体重10~20克。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为暖温性中上层小型洄游鱼类。栖息于沙泥底质近海,可进入江河及其支流湖泊、河口或咸淡水生活。以桡足类、枝角类、轮虫及小鱼等为食。
生殖季节从河口区进入淡水区,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刀鱼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
生长繁殖
平时生活在海里,部分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中也有,每年2~3月份亲鱼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年春季3、4月进入生殖季节后,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肥育生长到第二年再回到海中生活。冬季,刀鱼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刀鱼和鲥鱼、河鲀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
刀鲚的性腺在洄游途中逐渐发育成熟,繁殖期为 4~10月。该鱼对产卵场要求不严,多在泥质或砂质的S形或腰鼓形江段产卵,通常是刀鲚鱼汛集中的地段。1~ 2龄达性成熟,属一次性产卵鱼,绝对怀卵量一般在3万~ 4万粒。成熟卵粒具有油球,受精卵粒漂浮于上层水体孵化发育,幼鱼育肥至秋后或翌年入海。
人工驯养
技术人员在水桶里面加了千分之五的海水晶,模拟出海水的生长环境,这样幼苗才能安全到达养殖基地。长江刀鱼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工作人员经过不断尝试后发现,采用水循环,模拟长江养殖模式,刀鱼可以较好地适应新环境。樊昌杰介绍到,技术人员每天不断地测定水池里的PH值、水质、溶解氧、氨氮含量,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利用价值
经济价值
清明节前的刀鱼,因处于长江入海口,淡水与海水的交界处,饵料丰富,肉质鲜嫩。由于产量锐减,物以稀为贵,网上曝出的长江刀鱼价格却令人乍舌,在6000元至1万元间不等。2012年,在江苏举办的长江刀鱼王公益拍卖会上,一条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价。2013年3月,在上海最大水产品批发市场铜川路水产市场调查发现,刀鱼由2012年最高价位由每斤8千元跌至4百元。
营养价值
野生刀鱼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P<0.05),而粗脂肪含量为则显著高于养殖(P<0.05),两者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和养殖肌肉鲜样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刀鲚(P<0.05)。其中,养殖刀鲚氨基酸总量高出野生11.97%,鲜味氨基酸总量高出野生刀鲚14.12%。根据氨基酸评分(ASS)和化学评分(CS),野生和养殖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而养殖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显著高于野生(P<0.05)。由此得出,以活饵为食的养殖,其营养品质不会降低,完全可以替代野生。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及农夫百科
原始创建:佚名
词条概况
版本编辑:2次
最近更新:2018-01-18
历史浏览:3735次
最新编辑:佚名
原始创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