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诗:小叙事

    原著:海子

    主播:任鲁豫

    《小叙事》最早收录在海子的第一部诗集《小站》(1983年)中,这本60多页的油印小册子分为“给土地”、“静物”、“故乡四题”、“远山风景”、“告别的两端”5个小辑,内有长短诗歌23首。当时该诗集仅印刷了20册,作为质量最高且是诗集“压轴”的《小叙事》,被认为颇有顾城之风。

  • 读诗:谢谢大家冬天仍然爱一个诗人

    原著: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主播:凌子/陈萨

    在冬天 我与阳光的距离拉近了 彼此靠近就会温暖可以一直暖到心里

  • 读诗:谢谢你,还在

    原著:杨牧

    主播:卫东/白岩松

    儿时,第一天上幼儿园紧握住父母的手不愿意离去, 上初中后,临近毕业的一声朋友,友谊大过天, 成人礼后,一个人也慢慢地渐行渐远, 长大后,尝试了初恋的味道,也体会到失恋的无奈, 再成熟一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 读诗:谢谢你,在我的生命中出现

    原著:唐祈

    主播:杨雪莹

    从小到大,我们的生命中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人,总有那么几个会在平淡无奇的色板上留下最重或最美的颜色。他们或是师长、或是朋友、或是曾经的恋人,但无一例外都给我们带来了世间最美好的真情,感激他们曾经出现过。

  • 读诗:雪夜林畔小驻

    原著:罗伯特·弗罗斯特

    主播:Elena Jiang & Brenda Li

    初读弗罗斯特的作品,像进错了语言的房间。期待中精致的楼阁,变成了眼前的农舍,在他构筑简单的句子中央,摆满清水和面包的意象。这首诗也是如此。从开始他就毫不羞愧地,以“我”——这个主人的身份出场,平白地叙述起他对自然的信奉。如果你在这“雪夜森林”的表象中走个过场,就正中这位智者设下的“圈套”。

  • 读诗:阳光早餐

    原著:王海桑

    主播:春晓

    阳光无时无刻不在与万物互通有无。四时花开,悄然兴盛的香氛弥漫于每个阳光及处;花开知味,知秋春繁露、知清暖寒暑。在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是否也会注意到,有一双栖蝶从你面前款款飞过,有一只奋力振翅的小虫向花香奔去。昆虫是那么渺小,却仍可感知到“世界全与我有关”,即使身为朝生暮死的菌草寒蝉,也在努力争取享用阳光的权利。

  • 读诗:一场梦,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独白

    原著:唐湜

    主播:刘致勇

    如若,是表达假设之意的虚词。它在句首的反复出现不光柔化了诗歌前四节的语气,还成功营造出一个梦影交错的迷离氛围。 顺着四次假设勾勒出的想望:黄昏、风雨、孤楼中敏感而忧伤的女子。牵引出两个“我想”——在假设层面上的二次猜想,经过了推开门扉、翻开书简,一系列有序的线索连动,它催发出一种自然却强烈的真实感:女子郁结于诗中的心绪被点燃,托生成为另一个绽放出热情的人。

  • 读诗:一个俗人的早晨

    原著:刘春

    主播:黄轩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俗人嗤之以鼻,但我们却忽视了“俗”的另一种解释:它是大众的,也是通行习见的。“人谷”为俗,人吃五谷,俗气或许是人类最本真样子。诗人躬身聆听树木的耳语,曾经“以己度物”的误判也迎风而解。后知后觉,原来它们(树)自始至终都拥有超凡脱俗的独立心,只是“大隐隐于市”罢了……

  • 读诗:因为风的缘故

    原著:洛夫

    主播:杨凯淳

    洛夫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觉追求一种沉稳淡定的心境,也许是时间在他的心中沉淀了许多,也许是阅历增加了许多,不管怎样,这份沉稳从他的诗中有了鲜明的体现。《因为风的缘故》是诗人晚年写给太太的,虽然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一首情诗,但也已然饱含迟暮之人的生命感怀。 因为风,一切都刚刚好,感情恰如其分,虽不浓烈却清远绵长。在变数太大的忧虑中,爱要赶快,恼怒发笑也要趁现在,风没吹,火尚燃,一切都还来得及。

  • 读诗:游子吟

    原著:孟郊

    主播:夏叶

    年轻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爱情、金钱,或各种闻所未闻的欲念,某个冲昏头脑的上午,与家人不辞而别,怀揣骄傲与莽撞上路。在长辞故乡的一路,与同道肆意觥筹,与异己两面三刀。幸运的人,或坚守初梦、或全身而退,不幸的各有苦衷。 后来的我们,俨然成了一个个软体动物,每受到刺激,便至极地收缩进苦心经营多年的壳里。想家时饮酒,却都是梦碎的声音。

  • 读诗:与黑夜相识

    原著:罗伯特·弗罗斯特

    主播:袁姗姗

    人们常常把弗罗斯特的诗与田园诗联系在一起,但这首诗的背景从乡村转向城市,描写了一个深夜游荡在城市街道的孤独形象。 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面对现代化的生存景观——科技发明的层出不穷,声光电化的日新月异,跨海大桥、高速公路、地下光缆、飞机飞船,摩天广厦、璀璨的华灯彩色的夜幕……如此这般,人们往往感觉自己成了现代社会的“外人”。

  • 读诗:原来,天使一直和我们毗邻而居

    原著:艾米莉·狄金森

    主播:高意静

    高意静女士说,“我觉得艾米莉就是一株白色铃兰花。白色铃兰花在法国被叫作幸运花(Lucky Flower),在那里,每年的5月1日,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互赠铃兰花。铃兰花很小,花期也很短,外形像一朵一朵的小风铃。香气让人觉得很舒服,浓郁而不腻,我觉得就像艾米莉的诗一样。像是一阵飘过的芬芳空气,你靠近它,它可能就消失了;但正当你不经意时,它可能就散发出来了。

  • 读诗:远方

    原著:三毛

    主播:张震

    三毛,台湾女作家、旅行家、演讲家。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年轻人有着极大的魅力。代表作《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作品《远方》出自音乐专辑《回声 三毛作品第15号》,为她本人所创作的歌词,却也代表着一代人的精神流浪。

  • 读诗:愿你我,都还是个孩子

    原著:彼得·汉德克

    主播:松实/斯琴高娃

    时候高呼我要长大,如今却大喊我不要不要长大,所以自始至终人都存在着两面性,我欣赏老顽童的生活,永远充满着新奇与欢乐,我成熟,我理智,但我又时常用孩童的眼睛看世界,那么的天真,这不矛盾,我喜欢偶尔放纵自己,像孩子们那样玩闹思考,我要童心未泯地来生活......

  • 读诗:月光下你是唯一被等待的人

    原著:王小妮

    主播:谭卓

    有月亮的晚上,白天盈满感官的声色,静静退隐到清冷的、带着光晕的薄雾下。月光不像阳光那样直截了当地,打在你的眼睛上头顶上,“暖得人凝住了脚步,亮得人憋住了呼吸”,迫你交出内心的寒和暗;而是用紧迫的寂静,让你不由卸下平日的伪装,和自己交谈。细微的情绪被凝聚,扩大,月光放大了城市低沉的呼吸:“我呼进了青白的气息。人间的琐碎皮毛/变成下坠的萤火虫。”

  • 读诗:在春天,或者在梦里

    原著:维克多·雨果/杨牧等

    主播:李健/刘若英等

    诗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亲密表达方式。无论是聂鲁达的:“当一切似乎已经死去,其实却还活着。”还是戴望舒所说的:“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诗歌让不同的人信仰着他们共同坚守的人类命运。

  • 读诗:在风中飘

    原著:鲍勃·迪伦

    主播:卢庚戌

    已年过古稀的“摇滚诗人”鲍勃·迪伦因为音乐蜚声世界,他的诗就是他的歌词。这首诗问世于1962年的美国,那一年迪伦21岁,美国正笼罩在战争阴影中。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别人才把他称为人?”,他这样反问自己。“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到人们的哭声?”,他这样反问世界。

  • 读诗:在有你的世界上活着

    原著:蓝蓝

    主播:冯霞

    找到一个对的“你”后,感觉是什么?是平凡生活中吹来了神秘的风?还是随手搭衣服时欢快地畅想? 总之有你,书页散开的梦境,也会缓步走向我的身边。 人间的芦苇、阳光,与对镜梳妆的我争艳。下雪的黄昏中,还有炉火红红,温暖我的心阳。 只因你到来,世界变好;只因我心之所向,所以得到并知足。

  • 读诗:在这里我爱你

    原著:聂鲁达

    主播:于明加

    松林下的风诉说着自己,明月在水面上发出磷光;海鸥从天边滑落,雪花却在起舞的图案中飞扬。 太多时候,你与我,犹如孤帆与星辰,只能在海天一畔,独自进行着日复一日地追逐与遥盼。 当往事蹉跎,究竟需要多少决心与勇气,才能无谓于黯淡的姿态,以松针般坚沉的方式说出:我在这里爱你。 或许,正因太多故事以难圆为结局,忧伤的重量才大过了喜悦;正因难以相遇,独自守候的爱才更被世人牢记。

  • 读诗:长相思

    原著:纳兰性德

    主播:孟盛楠

    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他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