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Lucy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为什么长大后,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却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呢?在外多年,心思容易变坚硬,但在故乡面前,“长大”又从何说起。年关将近,曾经清冷的院落,此时又落满归家的跫音。
主播:杨莉萍
桃花作为一个不随时间流逝而衰落的“咏叹对象”,是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骶骨。 古代文人一次次利用桃花搭建自己对于“出世世界”的构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将桃花置于现实的尽头,令其掩映着一座世外家园;唐寅在《桃花庵》中颂唱的桃花,代表了一种立足于红尘基础上“看穿”的返璞智慧;在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里,桃花更是让他完全忽略掉自己的士人立场,殇情于一次逝去的男女之情。
主播:朱军、谭梅/沈杰
人生的际遇像是行走的旅程,我们思索着,也一次次为回忆加深记忆。靠着若隐若现的声音,顾城在黑暗里寻得明灯,不论有多远,家永远在最需要的怀念里,给予温暖。不论走多远,在那沉睡的记忆里,依然有黄昏下的野花、小站驰过的列车,和儿时最爱的金橘与海。
主播:于明加
奥利弗潜心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自然给了她灵感,让她把对自然对生命的好奇与尊重书写在薄薄的纸片上。无论是一棵橡树、一群秃鹫或是一只蓝松鸦,它们都在时时刻刻传递着生命的信息。是时候卸下身上的重担,去感受自然界和生命的荣光,去接受自然的教化。
主播:肖玉
有时候,只要想着祖父辈的人,心中便生出敬意。他们的一生,有如山水一样的简朴清明,日子宁静不乏味,总会给生活找到些乐子,比如四季耕种、比如年节的热闹,是一种朴实之上的繁华。那时候,一个人可以一生只守着一片土地,人生的沉浮起落,都可安然度过。或者半生辗转,最终的归宿也是家中安静地屋舍,毫不嫌弃。而现在多少人一世奔忙,被时光追赶,竟忽略了“家”的含义。
主播:童瑶
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这首词包含了词人的人生观——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 结尾一句,词人晏殊借用元稹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中的一句:“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在《会真记》中,这句其实是男主人公张生对女主人公崔莺莺始乱终弃的一句托词。
主播:吴倩文
在汉诗的语境中,黄昏常以蕴含着悲剧因素的形态出现。古今墨客尤为爱怜这门不可或缺的、“衰落”的日光哲学。相对于另一个恒久的意象——月亮,黄昏总是来得更为直接。无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缱绻,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渺,黄昏本身就是足够饱满的色泽——因它包裹着大地叹息的力量。
主播:金婷婷
林徽因的诗向来婉约清雅、自然天成,犹如她自己一般温婉、优雅,《激昂》一诗却难得豪迈热烈,却也展现了林徽因性格的另一面,即柔韧的风骨、不屈的意志。或是感慨于暮春五月的香山空灵毓秀,或是病中那一股不甘心屈服于病魔的执着,总之,坚韧的心绪慢慢酝酿出对世间的豪迈与从容。
主播:吴晨光
创作这首作品时,苏轼因蒙受“乌台诗案”的冤屈,被贬黄州,他的境遇一落千里。“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此时的苏轼生活孤苦,又因为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主播:曹骏
“爱情”二字,不必是言情剧里多见的,为你和全世界为敌。小时候围坐电视机前,被琼瑶剧感动得一塌糊涂。男主女角两耳不闻窗外事,以谈恋爱为职业,现在看来也有失真实,慢慢知道这世上除了爱情,还有老友、事业,等待探索的余生。爱情最好的样子是,面向你时,我的眼睛里只有你。和你并肩时,我们为彼此丈量世界。
主播:陈赫
当无边落木从枯枝上层层剥离,透过枝桠间的空隙,人们终于看清了家乡的老态。轨道与花开,迟迟不肯赴约的人都成为了诗人笔下最空旷的臆想。诗人仿佛被“否定”牵制,在幸福的窗外迟迟不前。 如果去掉让人不快的“不是”,世界将会怎样?你会看见,“所有的树都能在自己的家乡终老,所有的轨道都通往春暖花开的方向,所有的花都会盛开,所有约定的人都会到来。”
主播:Ceci
《九歌·湘夫人》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湘夫人久久不至,湘君不由得产生思慕哀怨之情。诗中充满着一种心驰神往的遥望,望眼欲穿的惆怅......
主播:张全胜
在《九月》一诗中,短词抑扬的音韵拼接出了长句“利箭”的起势。草原纯性如其广袤腹地上奔腾的万马,一切足以登顶绚烂之巅的神启都驮在马头与马尾之间。诗人的生命也不容半粒错置的尘埃——他终于在象征赤道至阳的铁轨下,成为烈火之镰劈砍后更为血红的烈火。“此火为大”——不能忍受哪怕一块儿燃料的不完整利用。
主播:刘钧
在城市的框架下,喧闹肆无忌惮地横行,刀叉与碗碟的摩擦,电钻与水泥墙的碰撞,练得一身铁骨的人们不得不身分数角,在黑白间周旋,疲惫不堪、麻木不仁,却仍以“爱”的崇高之名,获得所需。在都市里,“每当我看到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姿态”,“爱”似乎都成为了一个伪命题,甚至嗷嗷待脯的婴儿也有了企图心,就连不会说话的小狗也被逼迫着学会点头哈腰。是否是内心的虚无与贫瘠让这份“渴望”满盈?
主播:王立平
漂浮于尘世,我们本就是多情的生物。日子有着百般面孔,情,便也有了千般模样。悲欢、爱恨、离愁、别绪……本就不知所起,却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路漫漫,我们每天都奔波在自己的路上,沉浮于世间百态,但也同时,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语短情长。
主播:查可欣
这篇《流浪儿》创作于抗战八年时期的围城上海。战乱之苦使杨绛的生活变得压抑、窘迫,可她却在心中为自己营造出一片纯净天堂,偶尔放任自己的灵魂逃出围城去流浪,笑看风云,遗世独立。杨绛总说:“吃苦孕育智慧,磨炼人品。”她永远保持优雅、恬淡,既知足常乐也富于幻想,苦难从来不会使她的意志消沉,只会让她看透生命的本质,参悟人生的要义——乌云背后永远有幸福线。
主播:李小萌
世界上的母亲讲述自己时,大概都如歌谣所颂,“我只是个平常的女人,从没见过异象”。她们没有见闻许多大事,走在街上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目,生活亦过得普普通通。但对于孩子而言,母亲却是超人一样的存在,母亲告诉我们她“知道的这个世界”和她“尚未亲历的那些世界”,她教会我们走第一步路,唱第一支歌,她讲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帮我们完成了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拼图和最重要的认知基础。
主播:邹市明
诗人古筝是网络诗人,她的作品有网络诗歌的共性:“民间的自由和向往”,同时她的诗歌摈弃了网络诗歌偏颇无度的一面。“我没有有形的敌人”,这是她心性上的淡定决定的。一道闪电,一把刺刀,一场暴风雪,这些有形的事物,即使可以摧毁我们,但无法将我们打败。
主播:刘芳菲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2002年获得贾梅士文学奖。除费尔南多·佩索阿之外,安德拉德是20世纪以来被国外译介最多的葡萄牙诗人。安德拉德的诗歌紧贴土地、超脱俗世,始终围绕着自然与人这个主题,在“人这个悲伤的家园中”抒写着天空、土地和生命。